目前分類:咖啡知識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掛耳包的製作會將咖啡豆先磨成咖啡粉,這會讓咖啡接觸空氣的表面積大大的增加,因此保存不易,最佳賞味期限會縮短到兩週左右。
即使使用真空包裝,仍無法遏止咖啡香味的消逝,因為咖啡豆在烘焙完之後,仍然會持續的作用,釋出二氧化碳,因此掛耳包大多會呈現有點鼓鼓的樣子,這表示這包咖啡是在新鮮的時候包裝的,當咖啡裡的二氧化碳釋放完畢之後(約在兩週左右),就會開始釋放香氣,表面上看不出變化,但是咖啡已經慢慢變質,在常溫下放置超過兩週的話,咖啡的香氣大概已經所剩無幾了,但因為掛耳包是密封包裝,所以打開的時候仍然可以聞到香味,但是沖泡之後就沒那麼香了。

市面上有很多咖啡豆的包裝會加裝透氣閥,目的是讓咖啡的二氧化碳可以釋放出來,以免包裝因二氧化碳的膨脹而破裂,一方面又可以避免空氣大量進入(還是會進去一些),許多人會藉著擠壓透氣閥,來試聞味道,在擠出香味時,也同時縮短了咖啡的壽命喔!
而掛耳包若加裝透氣閥,不只成本高昂,也無法延長它的最佳賞味期限。

因此掛耳包的保存最好是能在兩週之內喝完,如果兩週之內無法喝完,就應該盡早放到冷凍庫保鮮。
例如一次買二十包掛耳包,兩週喝5包的話,在買回來的當天就要將15包冰到冷凍庫,這樣可以減緩那15包咖啡的變質,雖然香味還是會稍微消逝掉一些。
在要沖泡之前最好要回溫半小時左右,或是在前一晚改放到冷藏。

對於將咖啡冷凍這件事,世界各地的咖啡師都有不同意見,有人認為冷凍會讓咖啡吸附別的味道,而且從冷凍庫取出時,會因為溫差使得咖啡受潮。
冷凍咖啡是不得已的做法,只有在咖啡喝不完的時候才這麼做,這的確會比長時間放在常溫下好很多。

一般咖啡豆的保存期限都在一年左右,但是最佳賞味期限其實都在一個月之內,超過一個月之後,香味已經消逝,但仍然可以飲用,有時喝到咖啡有不好的苦味,除了烘焙的因素之外,也有可能是過了最佳賞味期限。

CIMG5587

 

該隱先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掛耳包,又稱濾掛式咖啡隨身包,是由濾紙手沖式咖啡演變而來,主要提供喜愛喝精品咖啡族群的方便選擇。
掛耳包雖然方便,沖泡也是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,這邊先列出一些較常見的錯誤沖泡方式。

X
錯誤的沖泡方式:

  1. 一包泡出一杯馬克杯-
    除非是喜愛喝美式淡咖啡的人,不然掛耳包一般建議一包10克的咖啡粉沖泡150cc至180cc,超過這個量,除了咖啡較淡,也容易萃取到不好的味道。想要喝淡一些的人,應該在沖泡150cc之後,另外加入熱水。
  2. 沖完之後讓咖啡粉繼續在杯子裡浸泡-
    許多人會覺得泡得越久咖啡就越濃,事實上是這樣沒錯,但是在浸泡的同時,咖啡因也會釋放得越多,而且會產生過度淬取的問題,過度淬取會讓咖啡中的苦味、澀味、臭味都釋放出來。
    這也是為什麼不同的沖泡方式,就會研磨不同粗細的咖啡,顆粒越粗的咖啡,表面積越小,才能經得起長時間的沖泡。
  3. 直接將掛耳包丟到杯子裡-
    將掛耳包當茶包使用,雖然很方便,但在熱水碰到咖啡粉之前,溫度已經下降很多了,反而會使得咖啡淬取不足。
  4. 重複沖泡-
    沖泡過的咖啡不能再次沖泡,不然只能得到難喝又傷身的咖啡。

那掛耳包到底要怎麼泡呢?下面就一步一步告訴你。
( 掛耳包是以方便為訴求,有時因環境因素,某些條件無法做到的話,就隨意一點吧! )

O
正確的沖泡方式:

  1. 溫杯-
    準備好杯子,先倒入一些熱水溫杯。作用在於讓沖泡出來的咖啡不會降溫太快,咖啡會隨著溫度的下降,風味一直改變,如果降溫太快,就會錯過許多不同的口感。
  2. 水溫-
    沖泡的水溫是非常重要的,建議溫度在85至90度之間,如果沖泡出來的咖啡太苦,可以試著降低水溫。反之,太淡或太澀的話可以提高水溫,但範圍仍應在85至90度之間。
  3. 掛上去吧!-
    先輕微搖晃掛耳包,讓咖啡粉落下,避免撕開時咖啡粉散落,然後倒出杯子裡的熱水,撕開掛耳包上的封條後,將兩旁的紙製掛耳撐開,並搖晃使咖啡粉平整,最後在掛到杯緣。
  4. 預濕-
    第一次注水的量,應該是剛好浸濕咖啡粉,太多或太少都會影響風味,然後等待20秒,讓咖啡粉完全吸收水分。咖啡的濃淡可以用預濕的時間調整,延長至40秒可以得到較濃的咖啡。
  5. 注水-
    第二次注水可以倒到濾紙的八分滿,最好可以使用細長的水流,等到水流下到預濕的高度之後,就可以繼續注水到八分滿,直到淬取出150至180cc為止,一旦淬取完畢,不需等濾紙裡的水全部流出來,直接丟棄就可以了。
  6. 好好享受咖啡吧!
    記得隨著溫度的不同,可品嘗到不同的風味喔!

該隱先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咖啡可說是香味最豐富的飲料,不同的豆子可以呈現出許多不同的香味,較基本用來描述的有五種味道,分別是甘、香、酸、甜、苦,以這五種味道可以大致描繪出咖啡的輪廓。

甘:就像吃甘草,主要感覺在咽喉的地方,通常也會產生甜味。甘味如果太過的話,會讓喉嚨緊縮,甚至會有刺刺的感覺,讓咖啡難以入口。

香:有花香、果香、木頭香、堅果香、培根(煙燻)香......等等,咖啡的香味最明顯的時候是在剛磨好豆子的時候,此時豆子本身的香味也會飄散,所以在沖煮前才研磨,比較能保持香味

酸:酸味在即溶與平價咖啡中,比苦味還受到排斥,寧願苦也不要酸,但是在精品咖啡的世界,許多人卻對酸香趨之若鶩。咖啡的酸香需要新鮮的咖啡豆才能表現出來,一但放置過久,就會變成奇怪的酸味,一點也不香了。

甜:咖啡的甜味來自果實自然的味道,跟加糖的咖啡是不同的,甜味分布在舌尖與舌頭下方,在喝完咖啡後,再喝冷水,可以更清楚感受甜味。

苦:咖啡苦味的呈現應該是順口的醇苦,像是巧克力一般,令人愉悅的。如果感受到的是像燒焦的苦味,那就真的是豆子烤焦了,即使是深焙的咖啡豆,其苦味也應該是平順的。苦味的分布在舌頭後段,在喝完咖啡後喝冷水,苦味常常會轉變為非常甜的甜味。

該隱先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咖啡的命名非常繁雜,使得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喝的是什麼咖啡,所以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介紹。

1.依咖啡樹的品種分類:咖啡樹的品種將近一百個,但一般常見的只有兩種,一個是阿拉比卡種(Arabica),一個是羅布斯塔種(Robusta),阿拉比卡種下還有很多不同的分支。
羅布斯塔種的咖啡因比阿拉比卡種的還高出兩倍,風味也較為貧乏,經常使用在即溶式咖啡與罐裝咖啡上,所以曾看過一個咖啡廣告說精選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原因就在這裡。

2.依咖啡的產地分類:咖啡的出產國分布在赤道附近,像巴西、 衣索比亞、印尼、哥倫比亞、瓜地馬拉、肯亞。
有些會在出產國後面再加上出產的地區,像巴西山多士、衣索比亞耶加雪夫、哥倫比亞藍山。
有的會再加上該咖啡的等級,因為各出產國的分級制度不同,像肯亞以A表示,如肯亞AA。
有趣的是,有名的曼特寧咖啡既不是產地也不是莊園,而是印尼的曼代寧族,因為口誤而演變成曼特寧。 

3.依莊園名分類:在精品咖啡的世界裡,光是寫出產區還不滿足,經常還會加上是在該產區哪一個莊園出產,尤其是某些產區在咖啡比賽中得獎,就會引起咖啡迷的搶購。所以在包裝上看到某某莊園,就表示它的價格跟品質都是比較高的。

4.依各國喜好的沖煮方法分類 :在咖啡店常看到的義式咖啡、美式咖啡、單品咖啡,都是指沖煮的方法。義式咖啡是在短時間內萃取出咖啡的菁華,通常需要使用義式咖啡機以高壓萃取,標準的量為30cc,又稱濃縮咖啡(Espresso)。
美式咖啡泛指沖泡得較為清淡的咖啡,常見的家用咖啡機就是沖煮美式咖啡用的,和單品咖啡的區別並不大。
單品咖啡是比較日系的作法,使用手沖壺或虹吸壺,風味通常較美式豐富或濃郁。
其它還有土耳其、越南、比利時等。  依調味方法分類: 像拿鐵咖啡、卡布奇諾都是使用義式咖啡為基底,延伸出來的咖啡。

以上資料參考自維基咖啡學,如有錯誤的地方歡迎留言或來信予以指教。

該隱先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